*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糖尿病治疗药物百年变迁,胰岛素治疗仍主沉浮?自1921年胰岛素被首次从动物体内提取并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人类便开启了与糖尿病的不懈抗争。此后,降糖药物层出不穷,在百余年时间里,全球科学家共发现、研发了约九大类降糖药物 [1] 。尽管临床有了多样化的药物选择,但遗憾的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改善仍不显著。旨在评价全球糖尿病控制情况的国际糖尿病管理实践研究(DMPS)显示,自2005年起,过去10年内,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控制<7%的比例不足40% [2] 。可见,优化T2DM血糖管理、改善血糖达标率,仍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治疗依从性差,控糖之路困境重重在世界范围内,T2DM患者普遍服药依从性较差,这是造成血糖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真实世界中,T2DM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大约仅50%左右[3];起始胰岛素治疗后的1年随访期内,患者治疗依从性仅约30%、持续性仅53%[4]。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差,不仅影响血糖达标率[3],还会增加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世界卫生组织(WHO)[6]也指出,相较于某种治疗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患者对当前治疗的依从性所获得的健康效益将更大。因此,202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联合共识[7]明确提出,在选择降糖药时,尤其要考虑优化药物依从性,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和持续性。2023年ADA[8]再次强调将可优化依从性和持续性的治疗方案纳入到糖尿病管理策略中。纵观目前多元化的治疗药物,胰岛素仍是降糖疗效最强的一类,并且血糖早期控制达标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诸多临床获益。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很大差距,胰岛素的使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其治疗的依从性和持续性较低,原因可能为:既往使用过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患者曾发生过低血糖或恐惧低血糖、治疗方案复杂、治疗药物不适合老年人使用、需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患者经济负担重以及合并症较多等[9]。循因施策,多维度应对挑战,改善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降糖治疗困境驱动临床降糖策略不断优化升级,创新科技促使胰岛素的研发不断前行。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全面契合胰岛素优化治疗策略,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带来了新的选择。策略一升级胰岛素种类,选择胰岛素类似物进行治疗[4]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更符合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曲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显著高于人胰岛素或动物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首个由新一代超长效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组成的可溶性双胰岛素,注射后,基础组分提供持续平稳的基础胰岛素覆盖,而餐时组分能迅速提供餐时胰岛素覆盖,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策略二选择可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胰岛素[4,9]随着临床使用经验的逐渐积累,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丰富。● BOOST JAPAN研究[10]表明,与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相比,起始每日一次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晚餐后血糖控制更优、HbA1c达标率更高且低血糖事件数量更少。● STEP by STEP研究[11]证实,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1~2次注射即可达到与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相似的血糖控制,且夜间低血糖风险更小。● BOOST START TWICE DAILY[12]、BOOST INTENSIFY PREMIX[13]、BOOST CHINA[14]等研究同样证实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且低血糖风险小。策略三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减少每日注射次数临床研究显示,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或餐时胰岛素,同时包含基础和餐时成分的制剂依从性更高[4]。《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注射1~2次,与多次胰岛素注射疗效相当,注射次数少,患者用药依从性较高[15]。策略四选择给药方式灵活的胰岛素,为患者在特殊情况下提供便利在进行每日一次给药时,如需要,可改变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给药时间,只要将其随主餐给药即可[16]。每日两次给药时,由于门冬胰岛素注射后大约4~6小时药物浓度回到基线值,因此建议每次给药之间至少间隔4小时[17]。策略五选择可用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的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在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中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相似[18],并且德谷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在肾功能或肝功能损害患者和无损害个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表明其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16,17]。策略六使用胰岛素笔,替代胰岛素注射器和瓶装胰岛素一项共纳入17个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使用胰岛素笔的依从性显著高于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和瓶装胰岛素[19]。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可使用耐用型胰岛素注射笔注射,或使用一次性畅充笔注射治疗 [16] 。一元复始,双胰岛素制剂开启T2DM全程血糖管理新模式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迅猛增长,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化的血糖管理仍是糖尿病三级预防策略的核心[20]。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凭借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使用便捷性,获得了多项循证及指南/共识推荐,可用于胰岛素起始、转换、强化及强化后序贯治疗[16],开启胰岛素治疗的全程管理模式。起始治疗BOOST JAPAN研究充分验证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0,21] 。相较于基础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HbA1c和晚餐后血糖控制更优、低血糖事件数量减少。《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OAD)联合治疗3个月后若HbA1c≥7.0%,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作为起始胰岛素治疗的选择之一[20]。转换治疗BOOST CHINA[14]、INTENSIFY PREMIX I[13]等研究一致证实,既往使用预混/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FPG)控制更优、低血糖风险更低、HbA1c安全达标率更高。《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实际应用:多国共识》[22]推荐,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用于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的转换治疗。强化治疗全球及真实世界研究(STEP by STEP研究、CRIGDA研究)[11,23]一致证实,相较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以较少注射次数,达到相似的血糖控制,夜间低血糖风险小,每日胰岛素总剂量更少。2021年《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指出,对于HbA1c≥9.0%或FPG≥11.1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可考虑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2次方案进行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17]。强化之后序贯治疗真实世界研究显示,T2DM患者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同时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24]。《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推荐,无论是新诊断还是已诊断T2DM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均可作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后续治疗方案选择之一[25]。小结在降糖竞争格局生变、新老药物迭代升级的今天,胰岛素制剂的创新探索依然捷报频传。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类似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多维度助力改善T2DM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和持续性,用于T2DM治疗的各个阶段,开启了胰岛素治疗的全程管理模式,为糖尿病患者实现长期全面血糖控制达标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1].Seetharaman R,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22 Feb;88(4):1598-1612.[2].Aschner P, et al. Diabetologia. 2020 Apr;63(4):711-721.[3].Evans M,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Mar;24(3):377-390[4].He XN,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7 Feb 13;11:237-245[5].An J, et al. Med Care. 2013 Oct;51(10):879-87.[6].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42682[7].Davies MJ, et al. Diabetologia. 2022 Sep 24:1–42.[8].ADA. Diabetes Care. 2023 Jan 1;46(Suppl 1):S1-S298.[9].Lee DSU, et al. Diabetol Metab Syndr. 2022 Jan 15;14(1):12.[10].Onishi Y,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3;15:826–32.[11].Philis-Tsimikas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9; 147:157-165.[12].Franek, et al. Diabetic Med 2016;33:497-505.[13].Fulch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37:2084–90.[14].Yang,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Jul;21(7):1652-60.[15].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2):105-147.[16].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说明书(2022年版).[17].朱大龙,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7): 695-701.[18].Brunner et al. Drugs Aging 2015;32:583-590.[19].Lasalvia P,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16 Jun 28;10(4):959-66.[2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21].Tsimikas A, Onishi Y, et al. e-Poster Gallery Presentation IDF21-0140.[22].Kalra S, et al. Indian K Endovrinol Metab. 2016;Jul-Aug;20(4):542-5.[23].Kisioglu SV,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21 Sep;75(9):e14377.[24].Özçelik S, et al. Arch Med Sci. 2020;17(1):1-8.[25].《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31.专家简介杨成会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08年及2012年两次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2021年到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学术任职:凉山州第十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四川省医促会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分会常委凉山州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主任委员凉山州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凉山州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凉山州内分泌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更多内分泌精彩内容?精彩资讯等你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